冀中能源试水“三供一业”分离移交改革 “工人村”迎来新“管家”

发布时间:2019-08-28 23:57:28 冀中能源
稿件来源:《河北日报》、《中国煤炭报》
冀中能源试水“三供一业”分离移交改革
“工人村”迎来新“管家”
       有这样一种“村落”:居民主要是国企职工及其家属,多拥有自己的学校、医院、居委会,供水用自备井,供暖用自备锅炉……他们仿佛一个封闭的小社会。
       这就是“工人村”,伴随计划经济发展起来的国企职工家属区,它们依靠身后的国企而生存。
       从去年开始,我省新一轮国企改革加快推进,供水、供电、供热(气)和物业管理等“三供一业”分离移交是其中重要一项,也是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。
       在此过程中,冀中能源集团作为全省国企“三供一业”分离移交改革试点,通过先行先试,取得重要进展。今年10月以来,该集团的众多“工人村”陆续迎来新“管家”。
       谁来接 从国企包办到专业化公司接盘
       10月17日16时,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通二矿社区管理处二楼会议室,一场简单的交接仪式开始了。
       “到今天,我们接收峰峰集团职工家属区居民供水的任务,在全省率先完成了!”邯郸市峰峰矿区水利局副局长顾建军的一席话,让与会者很是感慨。
       从这天起,该社区1814户居民的供水,将由峰峰矿区水利局下属企业滏泽公司接手。这个自成系统的工矿社区,在封闭运行几十年之后,终于被纳入了属地政府的公共服务序列。
       供水、供热等服务从原来由企业包办到换成专业化的新“管家”接手,他们走出的这一小步,却是河北国企改革迈出的一大步。
       今年3月,省国资委主任王昌对外表示,河北国企改革的重点,首先要在“三供一业”分离移交上取得突破。而我省2016年启动的这项改革,如今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。
       “三供一业”,即国企自己承担的职工家属区的供水、供电、供热(气)及物业管理职能。此次改革,冀中能源需要进行移交的社区有77个,分布在邯郸等四市的20个县区,涉及居民15万多户,资产2.47亿元。
       这项改革涉及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,国企不承担社会职能之后,谁来接手?”一位企业界人士认为,正因为接收方的问题没有解决好,导致国家虽然进行了多年探索,但分离移交工作并不顺畅。
       这项改革的特点是“双主体”:国企是移交主体,地方政府是接收主体。冀中能源集团副总经理张汝海说:“这意味着,即使我们使了100%的劲儿,如果地方政府不响应,这项改革也没法完成!”
       据了解,在冀中能源需移交的社区中,有24个属于原中央下放破产企业,本应在2000年那轮改革中移交给地方。当时,中央设置了五年缓冲期,补贴了相关资金。而今,五年时间早已过去,补贴资金也已用完,社区移交却未见进展。
       类似情况,在国内各地普遍存在。业内分析,症结主要在于配套政策不完备、地方财力有限等,导致地方承接有难度。
       就此,新一轮国企改革中,从中央到省里都加强了顶层设计。国务院的部署中,明确这项改革中地方政府要和国企同样担负起主体责任,同时对分离移交费用进行了财政补助。在我省,这项改革则被纳入营商环境建设之中,省里专门成立“剥离办”,将改革的进展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之中,逐级签订了责任状。
       压力传导之下,所涉国企和地方政府,开始携手开展工作。
       国企方面早已认识到,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“工人村”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已经成为企业负担,也使职工家属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受限。分离移交之后,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,聚焦主业。
       而在地方政府层面,曾经被视作的“包袱”也在变成财富。
       峰峰矿区今年一次性接收了18个企业的60多个职工生活区。该区区长陈珍礼表示,由此带来的压力确实很大,但这些企业驻地在矿区,当其轻装上阵,必将在盘活存量资产等方面表现出后劲,给矿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。
       今年8月11日,峰峰集团和峰峰矿区正式签署了分离移交协议。而后,矿区住建、市政等部门及所属市场化、专业化服务机构也采取了行动,围绕服务项目、资产等逐项接收。
       “对于滏泽公司来说,接收国企职工家属区,等于开拓了一个大市场,是企业的发展机遇。”顾建军介绍,滏泽公司是负责峰峰矿区农村居民供水的专业化机构,接收这些家属区后,恰好能将企业的业务规模扩大一倍。
       如何交 从分项移交到整体打包
       截至11月初,冀中能源77个需要移交的社区中,已经有74个签署了正式移交协议。但在张汝海看来,签订协议,只是这项改革完成的第一步。
       之所以这样说,是因为后续的实地交割,涉及各种具体利益问题,还需要大量的谈判。而交割之后开展的工程改造,也需要一个过程。
       按照中央及我省设定的国企改革时间表,完成这项任务的节点为2018年底。2019年起,全省国企将不得以任何方式再为职工家属区“三供一业”承担相关费用。
       “‘三供一业’分离移交,几十年累积的问题要在两三年之内解决掉,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是一种考验。”冀中能源集团总经理杨忠东说,“我们一直在探索,要用什么样的方式,才能实现交得出、接得稳呢?”
       “如果政府来主导这项工作,能使改革推进得更加顺利。”张汝海认为,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远比国有企业要强,因此他在不同场合提出了“由政府来主导这项改革”的建议。
       今年初,冀中能源井矿集团供电、物业项目的移交谈判出现了困难。获悉情况后,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杨国占前往井陉矿区,与矿区区委、区政府多次沟通后,双方达成了先将移交项目打包移交给矿区政府,后续再由矿区政府统筹协调的共识。
       这样的探索在随后的工作中显示出了其价值,整体打包移交成了冀中能源旗下各子公司推进改革的共同选择。
       按照中央的政策设计,企地双方签订协议、交割完资产之后,地方政府要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,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,然后分户设表、按户收费,并指定社会专业化公司进行运营。
       张汝海调查发现,移交的社区内,多数设施现在能用,如果按新标准推翻重来,资金根本不够。而打包移交的话,地方政府接手后,可以结合相关规划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迫切需要改善的设施上,工作量变小,更方便地方展开接收工作。
       改革中,基层触碰到的问题总会多于上层的政策预设。因此,基层的探索就成为完善改革举措的重要经验来源。
       笔者了解到,国企职工家属区有两种,一种已经融入城市,移交较容易;另一种位于独立工矿区,是改革的难点。
       峰峰集团在峰峰矿区的18个生活区中,有9个距离城区20公里以上。通二矿社区,就是其中之一。
       “要从城区为1800多户居民修建这么长的主管道,投资太大了!”通二矿社区管理处副处长杨好志说,无论政府和企业,都无力承担这笔费用。
       冀中能源要移交的77个社区,有一半以上属于这种情况。从企业自办的“局域网”并入社会化的“万维网”,它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供应水、暖、气的主干管道。
       中央和省级财政拨付的补贴资金,要求用于社区红线内的设备设施改造,没有涉及社区外主管网的建设资金。对于邢台、邯郸这样典型的工业城市,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,要靠地方财力承担修建主管网的任务,将是巨大的经济负担。
       “没有主管网,供暖怎样保证?”11月15日,又一个供暖季已经到来,很多人在关心那些远离城区的国企职工家属区。
       在峰峰矿区,矿区政府作为移交社区新的“大管家”,已经担负起了保障民生的重任。该区设计了“因地制宜、一企一策”的供暖方案,决定利用各家属区原有的坑口电厂、燃煤锅炉、燃气锅炉、地热等多种方式保障今冬供暖。
       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,“三供一业”移交涉及到资产、机构、职能等多项内容,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没有在具体方式上指定路径,而这些,恰恰为企业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进改革提供了探索空间。
       人去哪儿 从人随事走到转型谋生
       近日,井陉矿区政府注册的联兴物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。
       负责这一工作的矿市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永庭介绍,新公司是矿区政府为接收冀中能源井矿集团职工家属区“三供一业”分离移交而专门成立的,主要负责接收小区里的物业工作。
       王永庭还表示,该公司领导层将由街道办事处委派,但员工队伍将从井矿集团的社区工作人员中接收50人。
       这项内容,写进了今年3月30日井矿集团和井陉矿区政府签订的正式协议中。那一天,井矿集团副总经理何现平心中一直悬着的一件大事终于落地——“三供一业”分离移交改革中,人员的移交是工作的难点,多数地方政府都明确拒绝接收人员。
       在何现平看来,双方的签约,不仅在全省是突破,更在于双方用创新思维为人员移交开拓了思路。
       在“三供一业”带来的负担中,人力成本的支出也占据了相当比例。冀中股份去产能办公室主任李明海介绍,在该企业,这项支出的比例大约能占到3/4。因此,在很多人看来,要在“三供一业”改革中让企业真正减负,关键是要消化掉从事后勤服务的庞大人员队伍。
       而在地方政府,却没有编制和岗位能接收这些国企职工。因此,尽管此次移交的总原则是“人随资产走”,但有的地方却无力接收。
       “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态度,人员转岗问题争议大,我们就不在这方面过多计较,适当做了些让步。”张汝海表明了冀中能源集团的态度。
       但在井矿集团和峰峰集团,这项工作还是有了突破。
       在井陉矿区,本来就承受去产能人员安置任务的矿区政府,最终决定接收50名“三供一业”直接从业人员,且保证接收员工收入不降低、接收后“三供一业”服务水平不降低。
       而在峰峰集团,则采取了劳务派遣的方式,双方协商让原有人员为接收单位有偿服务,既保证职工就业,也保证了交接过渡期的稳定。
       在其他子公司,职能、机构、资产移交了,人员却要留下。在相关负责人看来,这虽有无奈却并不悲观。因为轻装上阵的企业,通过创新和发展总能解决掉各种问题。
       进入11月以来,通二矿社区谋划的文化旅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。该社区紧邻响堂山等风景名胜,社区负责人表示,将带领现有的400名工作人员,通过转型发展为自己找到新饭碗。
       改革不仅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,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贡献智慧的过程。”杨国占相信,只要企地双方不断采用创新的思路,这项改革必将如期顺利完成。记者 董立龙 通讯员 王 海